设计史的研究不能脱离这一大的历史研究背景,但“史学就是史料学”不能变味为“史料就是史学”,而使设计史仅仅成为史料的堆积(
平面设计培训)。史料是设计历史的第一重存在,离开了史料,任何研究就都没有了客观的基础。设计历史是真实的存在,但面貌不是永恒不变的,马克·加博里约在《结构人类学的历史》中说:“人们在声称以‘实在的’历史为依据时,实际上是在运用某种‘解释’。”m大量不断的考古发现和汗牛充栋的现存资料使设计史的材料十分丰富,设计史材料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由于琐碎、萦杂,又是粗糙和不易识别的,它们不能成为设计史。
人们要从琐碎、庞杂的细微处跳出来,要有一个史料鉴别的环节,要有搜集、整理、归纳、综合的过程,这就无疑地首先会带上主体参与者的主观色彩。只看到设计历史的第一重存在,不认识设计历史的第一重存在是必须通过人认识历史的第二重存在而存在的,这就会出现一个和任何认识主体者无关的绝对客观的设计“历史”。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真实的设计历史必须依赖于对设计作品及文献资料这些存留物的理解来复现,当然,不能说设计历史的真实就存在于理解之中。依我看来(
计算机培训),设计历史的存在具有双重性,必须整体地来认识。
首先是研究主体人与研究对象物之间的整体关系,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做法,前者使自我溶化于对象,造成思想的狭窄保守。后者把对象溶化于自我,又易歪曲对象,流于浮泛,这两种方法都不是科学的方法。整体的考虑就是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方面尊重设计对象物这个独特资源,坚持客观性标准,另一方面力求与之对话,思考这些历史存留物背后的意义。
其次是研究对象物之间的整体关系,就设计造物而言,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横向看,存在着作为造物品类与大的造物系统的关系,和作为应用于人类日常生活的造物活动的发展同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不仅是论及品类的扩展,更是多方面有机联系的显示。从纵向看,存在着造物进程的某一时段同整个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上海计算机培训),我们无法超越其中一个时段而能深刻认识与之相联的其它各时段。因此,对造物设计的历史发展过程,必须强调这种整体性研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