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了,在几乎一切都可能的世界里拓宽设计和教育(
平面设计培训)的视野!
在提出“非物质设计”之前,现代设计已走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i9世纪中后期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以复兴手工艺的生产方式及其造物美学思潮的崛起为标志,强调了大机器生产强势下人本主义精神的抗争和觉醒;第二阶段以20世纪初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设计语言与风格的形成为标志,强调艺术理想、设计实践和教育与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相呼应;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商业设计美学思想的成熟与传播为标志,强调了设计与市场经济的紧密关联;第四阶段是以后现代设计理念的突破为标志,强调了设计形式对多元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回馈。
“非物质设计”理念的提出是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的。对于设计而言,信息是非物质的。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使传统设计本身成为了改造的对象。电脑作为一种快捷方便的理想设计工具,导致设计手段、方法、过程等一系列的“数字化”之变。另一方面,设计从范围、定义、本质、功能及教育诸方面,也开M27翌了重要的变革。这不仅意味着网络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催生出的以设计语言和设计方式、生产方式、服务方式、消费方式为对象的研究新课题,而且使设计的社会影响被视为一种“在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崛起的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I]当“非物质设计”强调人类生产行为的合理性及约束性,并成为一种新的设计哲学与价值观,当代社会对设计教育的深刻反思也就在所必然。
设计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艺术教育”的历史沿革,前者是以一种纵向的、行业的划分为基础的职业技术培养,后者是以一种横向的、行为方式的区别为前提的素质培养。正是因为早期设计教育专业意识不明确不巩固,才形成了设计日趋接近于商业工具的尴尬。如果不指出由于设计对生活的强行干预与介人性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设计教育必定是短视而滞后的。
非物质社会的经济特征是全球的、网状的、动态的、数字化的。更为灵活的合作与联盟,能够进行瞬间的全球沟通。设计教育也在面临着全球性的竞争。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的转变,原有温和的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中必须引进动态机制。全球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共享,国际间互联网教学也在成为一种新颖的模式。信息是改进和完善教育的资源,国际间互动才可以使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由于设计及其赖以生存的科学技术、工业经济、生活形态、文化思潮的不断变化,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育制度、构建教育体系、更新教育媒体,全方位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把设计教育从重共性、重传统转向随时随地可以补充和更新知识的终身教育(
上海平面设计培训)。